我最喜歡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4月9日海南省出席博鳌亞洲論壇時就近考察了當地農村時所提到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此後習總在多次講話及會議上多有論述,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北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會議上正式提出。會議讨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讨論稿)》,強調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闆。“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别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不能掉隊;在同心共築中國夢的進程中,不能沒有數億農民的夢想構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三農”問題讓中央更關切、讓老百姓更關心。那片讓人魂牽夢萦的廣闊天地,需要怎樣的牽引力和助推力,才能和全國一道同步走向全面小康、邁入現代化?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為什麼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解決好衆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而農業人口在國家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較大,說明“三農”的發展狀況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正是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必須保證廣大農村地區跟上步調,不掉隊。
農業發展是目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闆,我們要補全這塊短闆。衆所周知,“糧食安,則天下安”,縱覽我國曆朝曆代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狀況。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矛盾:第一,農産品出現了供給增長速度趕不上需求增長速度;第二,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态、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顯;第三,農業比較效益的低下使農民務農的積極性下降。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的經營體系亟待創新。
農民收入是目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約,我們要設法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随着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但總體來看,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然明顯偏低。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整體偏低;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三是農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大低于東部地區。收入水平較低,使得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也相應較低。
改善農村面貌是目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我們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優先發展城市的戰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過去主要依靠農民自己投資投勞,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得到國家的支持相對較少,農村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不适應農村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要求,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仍然相對薄弱。與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相比,城鄉公共事業建設和社會管理方面的差距更大。
二、我對“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幾點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通俗語言,充分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顯示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一直以來的執政思路和施政風格,提醒了各地各界領導幹部,在謀求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的同時,要牢記我們黨是誰的黨、為誰發展、發展的成果應由誰來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過程中,不能少了廣大“老鄉”的身影,不能忽視他們最基本的利益訴求。翻閱曆史,無數事例證明,每一次尊重并實現“老鄉”合法合理的切身訴求,他們就能爆發出巨大的正能量,以其無窮的智慧和勤奮,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進程;反之,則會使我們的國家付出巨大代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容不下半點敷衍,來不得一絲馬虎。
習近平總書記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通俗語言,突出了“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習總書記用“關鍵”兩個字來限定“老鄉”,表明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深刻認識,對衡量工作成效标準的清晰把握。讓廣大農民真正共享現代化成果,各地主要領導幹部就必須要時刻牢記,在全面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戰略中,“老鄉”們絕不能缺位,不能忽視“老鄉”的感受,更不能以國家整體利益名義剝奪“老鄉”的正當個體權益。在制定并實施政策前,多問自己一句,這樣的政策,老鄉們滿意不滿意。隻有心中有老鄉,心中裝有最樸素最勤勞的廣大農民群衆,“老鄉”的心中才能給我們留下空間。
習總書記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通俗質樸的語言,直接地告訴各級領導幹部和民衆,中央對轉作風、改文風的始終如一與堅定決心。中央領導集體的親曆親為,已經在全社會率先垂範。但是,各地仍不時曝出領導幹部失範的事件,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和形象,令人扼腕。古語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們希望現在“上”所力倡并力行的“為民、務實”之“好”,能被地方各級領導幹部真正“甚”起來!中國革命是窮人的革命,窮人是共産黨的政治政治基礎和群衆基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其階級基礎就是“無産階級”,因此,密切聯系群衆,要特别注意聯系貧困群衆。
綜上所述,習總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此通俗易懂且富有魅力的語言,向我們深刻闡明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一句話畫龍點睛地道出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系,明白無誤地告訴全黨和全國人民:要在我國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就要看我們能否切實解決好農業的持續發展、農村的社會進步、農民的生活寬裕。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規模還很大,客觀分析農村貧困狀況及扶貧工程難度,選擇和制定行之有效的扶貧政策對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标至關重要。
作者個人簡介:
白小麗,女,漢族,1986年5月出生,山西忻州人,中共預備黨員,本科學曆,現攻讀法學碩士學位。
教育經曆:
2010.9 — 2014.7 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中文系,文學學士。
實習與實踐經曆:
2015.9 — 2015.12 參加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助教工作;
榮譽和獎勵:
2015.9 — 2016.7 獲伟德官网手机版研究生自治區學業獎學金;
2014年 獲伟德官网手机版研究生趣味運動會跳繩接力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