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課題研究的背景與目的如下:
背景:随着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着諸多挑戰和機遇。為了更好地适應新形勢下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目的:本課題旨在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律和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和完善。
二、課題研究内容範圍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内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等主題内容,結合基地研究領域和特色,設立課題指南和課題名稱,課題指南征集和申報中,明确了研究範圍、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具體題目可适當調整。
三、課題申報流程
開放課題分三步進行:課題指南征集和發布、課題申請和評審、課題公示和确定。
申請人登錄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網站--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下載《項目申報書》和《課題論證活頁》,《申報書》和《課題論證活頁》一律用計算機填寫、A4紙打印裝訂,經責任單位審核、彙總後,于2024年3月10日前統一報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逾期不予受理。
報送的材料包括:(1)審查合格的紙質《申請書》和《課題論證活頁》一式5份;(2)每項《申請書》和《課題論證活頁》的電子版(請用WORD和PDF文件格式分别制作),并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18804915826@vip.163.com郵箱。
《課題論證活頁》要求匿名,不得在論證中涉及單位及個人信息,一經發現,取消評審資格。
2024年3月15日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對《申報書》進行資格審查和會議評審,産生建議中标課題并報教育廳審批,并下達立項通知書。
四、課題申報條件和要求
1.課題申請人需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要熟知國内外相關領域研究前沿動态,具備紮實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相關前期研究成果。申請人原則上要求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級以上(含)專業技術職稱。
2.課題組成員在專業背景、知識結構、研究專長等方面應體現文理交叉特征和互補性;課題組成員一般不超過5人。
3.課題申請人隻能申報一個項目,且不能作為課題組成員參與其他課題申報;課題組成員最多參與兩個課題申請。
4.為避免重複研究和多頭投入,未結項的國家級各類基金項目、教育部各類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不得申報(結項證書日期截止為2023年12月31日)。不得以獲批的各類其他研究項目的相同或相似題目進行申報。
5.課題申請人須按《公告》發布的選題研究範圍(附後),要按《申報書》《課題論證活頁》的規定内容和要求填寫申報材料,《申報書》《課題論證活頁》文本要簡潔、規範、清晰。
6.課題論證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決策需求,注重協同創新,側重文理交叉;研究框架設計要突出研究重點,明确研究目标;除必要的學術史梳理或綜述外,應着重闡明本課題設計相對于已有研究的獨到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7.《申報書》《課題論證活頁》要重點介紹課題負責人近五年來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要在總體把握國内外研究前沿和動态、綜合評析同類課題研究狀況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明本選題的價值和意義,體現投标者創新的學術思想、獨到的學術見解和可能取得的突破。
8.申報課題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組織專家進行會議評定,評定采用《課題論證活頁》匿名方式,《課題論證活頁》論證字數不超過四千字,要按《課題論證活頁》中規定的方式列出前期相關研究成果。
9.課題負責人在項目執行期間要遵守相關承諾,履行約定義務,按期完成研究任務;獲準立項的《申報書》視為具有約束力的資助合同文本。
10.項目經費預算按照研究工作需要和《内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2021 年修訂)》《自治區教育廳教育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進行科學編制。
五、課題資助數目和金額
1.課題數目:共設8項。
2.資助額度:每項10萬元。
六、課題研究周期和結題要求
1.開放課題研究周期為1-2年,研究周期從2024年1月開始,最晚至2025年12月結題;結題時須将結題材料報教育廳審核,由教育廳公布結題情況。
2.課題結題成果形式:課題結項成果形式須為智庫報告,著作或高水平論文作為過程性成果。
智庫報告需聚焦内蒙古辦好兩件大事等,開展調查研究并撰寫研究報告,研究報告需得到自治區級領導批示。
論文需在高水平期刊發表,包括不限于在SCI/SSCI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A/B類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等。
3.由課題經費資助的所有項目研究成果(包括論文、專著和研究報告等),作者署名單位應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 并且必須注明“内蒙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用英文出版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署名單位注明: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基金資助注明: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未按上述要求标注者,一律不予結項。
聯絡人:周富貴 18804915826